XP7下载,强力为全网用户提供软件下载和使用教程,游戏电脑攻略资源分享! 今日更新 | 软件分类

雷军李斌谁赢者通吃,徐直军余承东谁掌握灵魂?

时间:2024-03-29 来源:www.xp7.com 人气:

关注并标星电动星球News

每天打卡阅读

更深刻理解汽车产业变革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出品:电动星球News

作者:毓肥

新造车新的一周,从四个男人开始,而且正好被网友分成两对。

其中一对是雷军和李斌,主题是「赢者通吃」。

央视财经频道这周末播出了新年访名企系列报道,雷军聊到小米汽车的时候照例诞生了一系列名场面:

「14.9、19.9万,都是在开玩笑」;

「小米 SU7 相当于汽油车两三百万豪车的性能」;

「智能汽车和消费电子最后是一样的,它是赢家通吃的」。

最后一句话,被网友迅速找到共鸣点:李斌曾经有一句原话是「汽车行业不是赢者通吃的」——于是刚发完内部信的他隔空被 cue,网友们纷纷发来 CEO 操作指南 2024 版。

另一对则是徐直军和余承东,主题「灵魂」。

上周长安汽车朱华荣那句「其他模式我觉得有问题」还余音绕梁,今天东风岚图和华为的合作就直抒胸臆——「智能汽车解决方案」,而华为副董事长、轮值董事长徐直军站台这次合作。

于是领衔另一条智选车路线的余承东,又不由自主地被舆论推上风口:华为可以遥遥领先,但网友更喜欢一时瑜亮。

四位新造车顶流周一齐上热搜的背后,是进入 2024 以来,舆论对淘汰赛的渴望,对刺刀见红的兴奋,以及对成王败寇的迫不及待。

今天我们不随便放炮,主要为论战提供高质量弹药。

一、谁是赢者,谁又通吃?

上个月的北京国际会议中心,雷军亮出上面这张 PPT 的时候,我脑海里浮现黄伟文的一句歌词:

「用十倍苦心,做突出一个」。

一个月后,小米 SU7 已经运进了体验中心。这款雷军口中「卖19.9万都是在开玩笑」、「50 万以内最帅的轿车」,成为小米汽车进军全球前五车企的起点。

新造车不赞颂沉默,雷军的加重注码,被网友迅速找到标的——蔚来李斌。

原因很简单:他俩各自说了一句看起来互斥的话。

2021 年 4 月 7 日,蔚来第 10 万辆量产车下线。活动上李斌接受媒体采 访的时候,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:「怎么看待小米等互联网企业进军智能电动汽车?」

李斌的回复是:「汽车行业不是赢者通吃的行业,欢迎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参与到造车浪潮,当然最后还是要拼产品和服务」。

彼时的 0062 号 ES8 车主雷军,刚好在 8 天前官宣了自己的造车计划。

2021 年 3 月 30 日晚上,雷军压上了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,以及小米集团 2020 年底现金余额,1080 亿元。

32 个月后,小米汽车第一款产品 SU7 挟泼天流量登场。而为小米汽车打响 2024 宣发第一枪的,是雷军接受央视采 访。

他在采 访中这样说:「智能电动汽车就跟消费电子跟软件行业最后是一样的,它是赢者通吃的,所以我们觉得做不到全球前五就活不下去」。

两种看似相反的造车世界观,三年后隔空对撞。

有意思的是,今天社交平台上,大家拿出来讨论的,反而是李斌去年 NIO IN 发布会上的表态:「汽车行业不是一个速胜论的地方,不是一个赢者通吃的逻辑」。

本来以为今天的舆论场,是高质量荣耀局,结果深挖下来,还是应了「断章取义永远不如娓娓道来更有流量」——因为李斌的原话是这样的:

「我一直的观点,汽车行业不是赢者通吃的,汽车本来就是一个高度**敏感的产业,现在又加上了能源变革的因素,再加上了数据与全球的数字治理、数据保护这方面的一些因素,你就发现会超级复杂。」

「我觉得 2032 年到 2035 年,大概全球的汽车格局,企业之间的竞争格局,在那个时间点你才可能看得清楚一些,所以这两三年确实会非常残酷。」

去年 9 月 NIO IN 的媒体群访,大批媒体收到了完整的采 访速记,也根据这场采 访生产了大量深度报道。

为什么这些报道,都不如两句看似势不两立,实则求同存异的表态掐头去尾之后,放在一起更有流量?

舆论深究的一个点,在于雷军的「是」,与李斌的「不是」。但几乎没有人尝试完整复现场景:雷军说用 15-20 年做到全球前五,李斌说 2035 年全球汽车企业格局才会明晰。

你可以说雷军和李斌对终局的判断不同,但你也会发现他俩都认同过程和难度。

雷军认为智能电动汽车会像智能手机一样大浪淘沙,这并不影响李斌也赞成淘汰赛已经到了,只是对于新造车变革后剩下的玩家数量、形态,各自有见解。

而在他们的世界观下面,舆论场的各方或主动或被动地,掺杂了太多的「噪点」,比如断章取义,比如扣帽子,比如销量就是一切,等等。

噪点的质量和角度,同样影响着我们今天讨论的深度。

举个例子:2023 全球销量前十的车企集团旗下,有超过 30 个汽车品牌。雷军和李斌的「赢者通吃」,到底指的是集团的赢者,还是品牌的赢者?

再举个例子,马斯克曾经预言未来全球仅剩 10 家车企,分别是特斯拉和 9 家中国车企。

这同样很像手机界的格局(三星、苹果和中国厂商占据9成以上份额),而因为马斯克是现阶段更成功的车企创始人,所以雷军和李斌都错了,我们可以这样下定论吗?

二、谁的灵魂,谁的**?

今天对于「赢」的讨论,伴随着一场重量级战略合作,升维到了另一个层面:如果没有了自己,赢还有没有意义?

1 月 22 日,东风岚图与华为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。尤峥、卢放、徐直军、靳玉志等参加座谈并共同见证签约。

有徐直军站台,再加上东风官微艾特的「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」,岚图大概率会走上「HUAWEI Inside」的合作道路。

如果岚图新车打上 HI 标,截止到今天,徐直军领导的 HI 路线,合作伙伴就将包括北汽极狐、长安阿维塔,以及今天的岚图——当然,今年北汽还会有一台智选车路线的「界」车型,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。

6 天前,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这样强调 HI 路线的意义:

「为什么搞 HI 模式?第一,长安的战略是做汽车一定要有自己的品牌,如果是别人的品牌就不对了;第二,长安做事情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,因为其他模式我认为是有问题的。」

三大央企有两家选择 HI,还有一家则被余承东诚邀。看似内部竞争,实则都希望遥遥领先。

有意思的是,如果将 HUAWEI Inside 和智选车两大阵营,套进今天雷军和李斌的网友互 cue,我们会发现这两个议题天生有连接,而且天生带着冲突:

HI 模式和智选车模式下,「品牌」到底属于谁?华为 ICT 技术赋能的成功典例,到底算是华为成功,还是车企成功?如果真的有赢者通吃,那么华为能不能通吃,华为算不算通吃?

当我们回过头,复盘那些华为曾经传闻中的合作伙伴,迷雾和喧嚣更甚,下判断的决心更受动摇:

比如上汽经典的「灵魂论」——2021 年 6 月 30 日,上汽董事长陈虹说:

「好比有一家公司为我们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,如此一来,它就成了灵魂,而上汽就成了躯体。对于这样的结果,上汽是不能接受的,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。」

再比如,广汽埃安副总经理肖勇,曾在一次会议论坛上这样表示:

「华为是大牌的供应商,它的价格比较高,也不受控,我们想跟华为合作,会发觉基本上没有议价能力。」

然而,我们又会发现,2023 年末的几个大数字,都来自华为,或者说来自华为智选车——比如问界 M9 单日大定最高 3173 台、新 M7 累计大定超过 10 万。

而我列举的这些素材,已经是官方一手信源,它们不太会影响我们的判断。

过去的半年里,我们看过了太多小视频,太多微信聊天记录,也有太多造谣之后简单道歉任洪水滔天的信息轰炸。而当对立、矛盾纷至沓来,我们的判断有没有**扰?

比如今天雷军和李斌的观点被制造矛盾的时候,我们有没有下意识地,根据以往愿意接受的信息,下一个我们愿意承认的判断,相信我们愿意相信的人?

我们今天没怎么讨论技术、市场以及创新,因为在最近沸沸扬扬的传播事件中,往往它们不是最重要的,「沸沸扬扬」本身,才是重要的。

所以所有车企、所有车企一把手都必须说出自己能进决赛,至于决赛的形式,似乎也没那么重要——三强、五常、前五、前十,不需要体面地互吹,需要的是人均决赛,牌桌削成十六边形,TOP 10 大学有 20 家。

新造车的巨浪冲刷着旧有汽车工业秩序的堤岸,新的信息对冲形态,也在冲刷着我们对信息本身的警惕性。

我们相信雷军或者李斌的依据是什么?我们选择 HUAWEI Inside 或者鸿蒙智行的理由又是什么?你今天对新造车舆论场的看法,本质上就来自于你筛选信息的方式,这也是我们今天文章的主旨。

对了,如果你在寻找一种更有新意的、更有质量的信息筛选方式,欢迎点击原文链接,希望能给你一点帮助。

晚安。

(完)